“寺”的由来
【雅趣说字】
作者:金辉
杭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,那里有著名的西湖。西湖之美恰如苏轼所言: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”在西子湖畔,有一座被誉为江南禅宗“五山”之一的灵隐寺,为湖光山色添加魅力,吸引着八方游客。
灵隐寺,又名云林寺,位于西湖以西,背靠北高峰,面朝飞来峰,深山古寺,林木耸秀,云烟万状。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(326年)。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康熙南巡时,赐名“云林禅寺”。
其实,寺字本义与佛教并没有关系。目前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寺字,唯西周晚期青铜器《邿季故公簋》上可见此字。周法高主编的《金文诂林》云:“邿,金文又或作寺。”《邿季故公簋》有铭文:“邿季故公作宝簋,子子孙孙永宝用享。”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,而当时的青铜材料称为金,所以又被叫作金文。
①
金文“寺”字(图①),上为“之”,下为“又”,“之”亦声。为会意兼形声字。“之”除声外,亦有“适也”义,即前往的意思。“又”在甲骨文中为右手的样子,故多与手的动作有关,因此,“寺”的本义为“侍”,即等待使唤的意思,所以秦代称官舍为“寺”。《说文解字》曰,“寺,廷也。有法度者也。从寸之声”,也是这个意思(只是小篆的字形“又”变成“寸”)(图②)。颜师古《汉书注》:“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。”因此,汉代的官署仍称为寺,如“大理寺”“太常寺”“光禄寺”等,没有后来的佛寺意思。
②
那么“寺”字怎么从官舍的办事机构变成了与佛事活动有关的场所呢?这与东汉时洛阳发生的一件事有关。据记载,东汉明帝永平十年(67年),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取经求佛,并将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。他们用白马驮经,历经漫漫戈壁荒原,来到洛阳鸿胪寺居住下来。这时的鸿胪寺,如同当今的国宾馆,专门承担接待任务。法师在此受到热情接待,并留在了中国。大约一年之后,鸿胪寺改称白马寺。由此,这里便成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,成了中国释源“祖庭”。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,比杭州灵隐寺早200多年。之后,各地亦模仿“白马寺”修建寺院传播佛经,此场所仍称为寺。于是寺由原来的官署变成了礼佛的寺庙。
说到寺庙,其实寺与庙也是有区别的。
③
“庙”字比“寺”字出现早些,西周中期便有了;也不像“寺”的字义后来发生那么大的变化。如今使用的“庙”是简体字,繁体写作“廟”。金文“廟”(图③)和小篆“廟”(图④)差别不大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尊先祖貌也。从广朝声。”小篆字形,从外壳“广”(yǎn,音近奄)与房屋有关,内有“朝”似有朝廷的意思,表示敬重。因此,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曰:“尊先祖貌也,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。故曰宗庙。”也就是说庙是供奉祖先的房屋。
④
庙最初只能是帝王、诸侯或士大夫祭祀祖宗的专用处所。汉代以后,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,如孔庙、武侯庙、关帝庙、岳王庙、山神庙、土地庙、城隍庙等混在一起。东汉佛教传入后,寺院也称庙了,便有了寺庙的说法。
相关文章
- 上一篇文章: 石涛与八大山人相关作品辨析
- 下一篇文章: 黄牧甫原石精拓(精美印石、边款)
中国书法的时代强音——言恭达《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》读后 |
福鼎文联活动:释道“中华福”书法中秋赏析 |
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法作品展在航天806所开幕 |
刘洪彪:学书法眼不高、手永远都会低 |
- 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:
   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青少年书法报” 或“来源: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青少年书法报-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;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
   2、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,即使注明“来源:青少年书法报”及/或标有“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”水印,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;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,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“青少年书法报记者XXX摄”或“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记者XXX摄”的图片作品,否则,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。
   3、凡本网未注明 “来源:XXX青少年书法报 - 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   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邮箱:qsnsfb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