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青少年书法报移动版

    青少年书法报移动版

葛世权 | 王羲之的果园

2022/10/5
字号

王羲之的果园   作者:葛世权

   疫情在家,闲来以临帖、看书销日,尤喜临《王羲之澄清堂法帖》。我临帖时喜欢顺便读读帖的内容,我觉得帖里的记录比历史书的要真实。因为,历代法帖(尤其是魏晋时期)大多是私人之间的通信。信,一般都是生活真实的记录和心情真实的反映。

   欧阳修给法帖下的定义很是准确:“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,而想前人之高致也!所谓法帖者,其事率皆吊哀候病,叙暌离,通讯问,施于家人朋友之间,不过数行而已。盖其初非用意,而逸笔余兴,淋漓挥洒,或妍或丑,百态横生,披卷发函,烂然在目,使骤见惊绝,徐而视之,其意态如无穷尽,使后世得之,以为奇玩,而想见其为人也!”当然,这里说的范围是“魏晋以来”,其时与后来的法帖也有很多不是书信的。

   读帖中的内容有时也麻烦,看进去了,就想弄个明白,然后就搁笔,不临了,——或遐思古人,或找资料印证,尤其找资料,比较费神。

  《澄清堂法帖》中有一个《黄甘帖》:

   “奉黃甘二百,不能佳。想故得至耳。船信不可得,不知前者至不?”

《黄甘帖》

《澄清堂黄甘帖》

《淳化阁黄甘帖》

   临到这个帖时,忽然想起上初中时学的一篇文章《卖柑者言》,当时已经把这篇文章背了下来,现在基本都忘了。那时,条件比较艰苦,只见过橘子,没见过柑,不知柑是何物,即使是橘子也不易吃到。既然吃不到柑,对柑的印象也只有书本上的那篇文章了,忘却似乎也就有了理由。而今柑橘都是寻常水果,但文章还是没能记住,遂翻出这篇文章重读一过。读罢,再翻过头来看王羲之的这个帖,又想弄明白黄柑在古代是什么样的,王羲之的果园里都有哪些果木,他还有哪些帖里说到了自家的果园。遂又将《全晋文》翻出来,专读其中王羲之的杂帖,并将杂帖中与果木有关的,记了下来。以前临《十七帖》和《淳化阁帖》时,也记住了几个这类的帖。这类的帖在王羲之众多的帖中实在不多。

   《全晋文》中所记录的帖比较全,有很多是只有文字,而没有原帖,还有的与原帖略有出入。比如这个《黄甘帖》,《全晋文》的是:

   “奉黃甘二百,不能佳。想故得至耳。船信不可得知,前者至不?”比《澄清堂法帖》少了一个“不”字,句读也不一样了。但意思还是基本一样的。这并不是说《全晋文》中记录的不可靠。在王羲之的法帖中,有许多无法解读的内容,原因是经过千余年的时光,有些字迹脱落了,或漫漶不清,还有的在模拓时,将其中不清晰的字剔除了。董其昌在《中秋帖》的跋语中说:“米老尝云,人得大令书,割剪一二字,售诸好事者,以此古帖每不可读,后人强为牵合,深可笑也”。所谓割剪一二字,就是“死”“凶”“哀恸”之类的不吉利的文字。

   我觉得如果想把这类割剪的帖读通,得花大量的精力,把如今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的文字内容统统看一遍,还要相互对照,如此或许能融会贯通吧。

   我不能成为研究王羲之的专家,也就无法下大力气通读和对照了,只是凭个人的兴趣,在读帖时,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做个简单的梳理,这里说的只是想把黄甘和黄甘有关的内容。

   黄甘即黄柑,大约唐之前都做“甘”吧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只有“甘”,“凡甘之属皆从甘”,可见,“柑”是后起字。

   韩彦直在《橘录》中说柑是橘的别种,并将柑分为八种:真柑、生枝柑、海红柑、洞庭柑、朱柑、金柑、木柑、甜柑,“按开宝中陈藏器《补神农本草书》,柑类则有:朱柑、乳柑、黄柑、石柑、沙柑。”还说柑的名字虽不同,但味道基本差不多。并引用了永嘉宰勾君焘的诗:“只须霜一颗,压尽橘千奴。”则黄柑位在橘上,不待辨而知。

   黄柑好吃才受人青睐,不然王羲之也不能一下子就送人二百黄柑,看来,王羲之家的果园黄柑还是不少的。

   黄柑不是很好种植的,《橘录》曰:“凡圃之所植,柑比之橘才十之一二。大抵柑之植立甚难,灌溉锄治少失时,或岁寒霜雪频作,柑之枝头殆无生意。橘则犹故也。”柑种植起来很难侍候,灌溉除草不及时不行,天冷了又不耐霜雪。橘子就不同,橘子须经霜以后才更甜。当然这也要看什么橘子,有一种软条穿橘,又名女儿橘的,就不能经霜的。总的来看橘子大多是比柑好种植,所以,柑就比橘珍贵。在《唐书·萧嵩传》中说:“荆州进黃柑。”把黄柑用作了贡品,能做贡品必须是珍贵而好吃的。大约因其珍贵,北宋就有了“传柑”的习俗,即在上元夜时,皇宫中举办宴会,宴请近臣,贵戚宫人以黄柑相赠。苏东坡的《上元侍饮楼上》诗曰:“归来一点残灯在,犹有传柑遗细君。”在自注中云:“侍饮楼上,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,谓之传柑。”

苏东坡《种橘帖》

苏东坡《种橘帖》局部拓本

   苏东坡是颇喜噉柑的,现在流传下来了他的一本刻帖《种橘帖》又叫《楚颂帖》,其帖云:

   “吾来阳羡,船入荆溪,意思豁然,如惬平生之欲。逝将归老,殆是前缘。王逸少云:‘我卒当以乐死。’殆非虚言。吾性好种植,能手自接果木,尤好栽橘。阳羡在洞庭上,柑橘栽至易得。当买一小园,种柑橘三百本。屈原作《橘颂》,吾园若成,当作一亭,名之曰‘楚颂’。元丰七年十月二日。”古代文人似乎都喜欢“归去来”,陶渊明是这样,王羲之是这样,苏东坡还是这样,归田似乎是个终极目标。东坡的这个帖与王羲之的《与谢万书》大抵一样的——羲之曰:

   “顷东游还,修植桑果,今盛敷荣,率诸子,抱弱孙,游观其间,有一味之甘,割而分之,以娱目前。”

   王羲之在《十七帖》中也说:

   “吾笃喜种果,今在田里,唯以此为事。”

   这两人都喜欢种植果木,而且是笃喜、性好种植,天生就喜欢。东坡还引用了王羲之的“我卒当以乐死”这句话,以此观之,他是如此羡慕王羲之的归田生活。

   苏东坡对生活当中的各类事物似乎都很感兴趣,并亲手尝试。有名的东坡肉以外,还制墨,酿酒等。从这个帖中看出他还会嫁接果木。其时,他居阳羡,在洞庭上,此处特产“洞庭柑”。

  纵22.7厘米 横33.2厘米
  芾皇恐。蒙惠柑,珍感、珍感。长茂者适用水煮起,甜甚。幸便试之。余卜面谢,不具。芾  顿首。司谏台坐。

米芾《惠柑帖》

   除苏东坡外,米芾也有《惠柑帖》传世,并在帖中说:“长茂者适用水煮起,甜甚。”这个水煮的做法大约就是比较早的罐头的做法吧。

  陆游的老师曾几有《曾宏甫分饷洞庭柑》诗云:

  黄柑送似得尝新,坐我松江震泽滨。

  想见霜林三百颗,梦成罗帕一双珍。

  流泉喷雾真宜酒,带叶连枝绝可人。

  莫向君家樊素口,瓠犀微齼远山颦。

   黄柑很好吃,汁液多得像流泉,一掰开来,汁液溅出像喷雾,只是还有些酸,吃多了会略微的“倒牙”。“想见霜林三百颗”用的是王羲之《奉橘帖》的典故:“奉橘三百枚,霜未降,未可多得。”。橘子比柑易种植,所以也就比柑常见吧。王羲之的果园里柑橘是不少的,不然也不能一送就是二三百枚。三百枚也不算多,因为“霜未降,未可多得”没有降霜,橘子不够甜,只能暂时先送这些吧。

   王羲之《胡桃帖》

   王羲之家的果园不只是有柑橘,还有冬桃:

   “复数橘子,卿云乃好,可噉,久得新栗,此院冬桃不能得多送。”

   但冬桃比较少,不能多送。冬桃也是很好吃的,大约在旧历的十月熟果,味道甘美。《尔雅·释木》把冬桃叫做“旄”,怎么看这个字和果木也无关;或有叫“楙”者,大约都是由音而生义吧。 范成大对冬桃的描述颇传神,他的《桂海虞衡志·果》曰:“冬桃,状如枣,深碧而光,软烂甘酸。”当是酸甜的口味。

   王羲之《青李来禽帖》

   既然王羲之喜欢种果木,自然对果木的习性和种植也在行,其《十七帖》云:

   “青李、来禽、樱桃、日给滕子,皆囊盛为佳,函封,多不生。”

   这些果木应当都是王家果园里种植的。王羲之对这几种果木的种子的保存非常熟知。这些种子都需要透气,须用布袋装着,如果用“函封”,便不能发芽了。

   若知道了哪种果子好吃,王羲之也会向朋友要来种在果园里:

   “足下所疏云:此果佳,可为致子,当种之。此种彼胡桃皆生也。吾笃喜种果,今在田里,唯以此为事,故远及。足下致此子者,大惠也。”

   胡桃就是核桃,因产自胡地,所以那时叫做“胡桃”。核桃在王羲之果园也是有种植的。大老远从朋友那里得到的种子,很是高兴,以至于直呼“大惠也”!

   因为家里有果园,所以王献之也尝送别人水果,有《送梨帖》曰:

   “今送梨三百,晚雪,殊不能佳。”

   他父亲王羲之送人三百枚橘子,他送三百枚梨,送的数目都一样。是巧合,还是喜欢这个数呢?

   王献之的帖中好像只有这一个帖是送水果的,没有见到其他帖的记录。晚雪,是晚上下了一场雪使梨“不能佳”呢,还是雪下得晚,不经霜雪而梨不够甜呢?我非樊须,当问老圃不?呵呵……

王献之《送梨帖》

王献之《送梨帖》局部

转载请注明|图文源自作者:葛世权

葛世权

  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《青少年书法报》副总编,九三中央书画院院务委员,黑龙江省书协理事,佳木斯市书协副主席,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。

[责编:贺能忠]
    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:
       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青少年书法报” 或“来源: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青少年书法报-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;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
       2、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,即使注明“来源:青少年书法报”及/或标有“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”水印,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;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,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“青少年书法报记者XXX摄”或“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记者XXX摄”的图片作品,否则,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。
       3、凡本网未注明 “来源:XXX青少年书法报 - 青少年书法报网(www.qsnsfb.cn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       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邮箱:qsnsfb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