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光明文化周末:“字·相”,意象之外的意味 【书香一品】 作者:徐则臣 多年前去海南,第一次见到梅国云,都是文学同道,又是老乡,亲上加亲,加了微信。我平素话少,不得已不打扰人,师友间音问疏懒,刷微......查看更多 >> 书法的行迹 作者:李昕(单位:中国书法家协会) 我看到中国书法坚定前行的足迹——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,书法融注了华夏民族千年的沧桑,历经时光轮转,始终一腔热情......查看更多 >> 留在古代楹联中的北京韵味 作者:韩荔华(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) 楹联起源于古代桃符悬挂习俗,后来发展出桃符上所写的对称而富含吉祥意义的文字,逐渐形成楹联极富对称美的综合性艺术......查看更多 >> 甲骨文书法的新天地 作者:乔雁群(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)、宋镇豪(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) 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四大自源古典文字之一,是......查看更多 >> “立象以尽意”:何以书法传统为中国特有 作者:李川(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) 何以书法为中国特有的传统?此一论断的关键在于厘清书写与书法、美术字与书法之间的关系。进而,书写何以......查看更多 >> 驰骛雄大 朴茂深沉——再看“秦汉之规摹” 作者:王子今(西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,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) 编者按 “乐道文库”,是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近年来陆续刊行的......查看更多 >> 魏晋南北朝书法教育的几个特点及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交流逐渐增多,书法、绘画、音乐、舞蹈等艺术门类随之得到长足发展,书法更在这一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。书家竞秀,书作迭出,书论勃发,与之相伴的是书法艺术获......查看更多 >> 中小学书法教育重技能更须重素质 作者:胡金平、缪瀚宇(分别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,南京师范大学博士) 近日,教育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掌......查看更多 >> 探寻中国书法史的人文价值——读《从兰亭到钟鼎:中国书法史探微》 【光明书话】 作者:刘小龙(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) 上海书画出版社近日出版的《从兰亭到钟鼎:中国书法史探微》,是一部努力沉潜于中国历史文化,通过考......查看更多 >> 墨舞千年,笔韵传承—探索书法文化的魅力之旅 书法,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,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,更是情感的流淌、精神的寄托。每一笔、每一划,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哲思,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。江苏大学计算机学院团委......查看更多 >> “敦煌大书法”系列之三:论敦煌书法宗教性与艺术性关系 敦煌书法的宗教性和艺术性共同成就了敦煌书法。书法对宗教的重要性以及与此生发的艺术性,自从被宗教主要是佛教移置性拣择之后就被赋予和确定了。而宗教性对于敦煌书法及其艺术性而言,......查看更多 >> 国展评审召集人谈创作与评审 | 篆书、篆刻、刻字 编者按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浙江展区于4月11日在绍兴开展,现将篆书、篆刻、刻字评审召集人围绕创作与评审情况的发言内容整理摘编如下。 篆书创作与评审......查看更多 >> 国展评审召集人谈创作与评审 | 隶书、楷书 编者按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学术讨论会于4月26日在郑州美术馆举行,现将隶书、楷书评审召集人张建会、王学岭就国展评审与创作情况的发言内容整理摘编如下。......查看更多 >> 国展评审召集人谈创作与评审 | 行书、草书 编者按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山西展区学术讨论会于4月28日在山西博物院举行,现将行书、草书评审召集人刘月卯、代跃就国展评审与创作情况的发言内容整理摘编如下。行......查看更多 >> 草篆:“若坐若行”的生命现象 草篆:“若坐若行”的生命现象 作为篆、隶、真、草之一的篆书,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相对而言,篆书可说是中国最早定型的文字,在其流变过程中,犹如其发展......查看更多 >> 笔墨气韵是书法创作的核心和灵魂 随着时代的发展,书法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,创作人员之多、水平之高都是以往少见的,社会高速发展带动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。今天的书法蓬勃发展的事实,正是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......查看更多 >> 从族氏徽号位置看西周成王时期金文书法布局 上回说到古人与我们书写行文的格式不同自从商代晚期开始......查看更多 >> 郑晓华: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 一 引言 书法艺术的发展,受两个因素的影响。第一,是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:任何一种艺术一旦形成,它总有自己发展的规律。诗歌就经历了四言、五......查看更多 >> 白砥: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,是新时期书法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。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大讨论中,一些学者曾就书法艺术是一......查看更多 >> 大篆与石鼓文 大篆,从汉代以来,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(公元前827年)时太史籀所造。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,班固注:“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。”许慎也说:“宣王太史籀着大......查看更多 >>